2021年,是核学院招收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首年。
这一年,17名心怀科研之梦的学子踏入了向海而生的烟台大学,开启了为实现强核报国而努力奋斗的崭新征程。
三年来,他们快速适应科研生活,牢记核工业人的初心使命,不负时光,奋力拼搏,在凤凰花开之际交出了一份漂亮的青春答卷:硕士研究生就业率达100%,其中考取博士研究生3人,占比为17.6%!
用砥砺奋进让青春无悔,用担当作为让人生出彩。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他们——核装备与核工程学院第一批自主培养的研究生。
顶峰相见 不畏山高路远
"我的导师总说,学术这条路上,有时候不畏山高路远,敢于去想像反而是最重要的一步。"2024届毕业生王禄谈起了自己选择读博的初衷,她即将踏入华北电力大学,以博士研究生的身份在核能和材料的交叉研究领域继续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智慧。
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生新生入学伊始,学院就不断鼓励同学们在科研道路上持续钻研,为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积极提供各种资源,致力于以“核”为特色,坚持和谐、合作,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在学院2024届研究生毕业生中,共有三位同学考取博士继续深造。除王禄外,张丽欣将前往北京科技大学从事材料焊接方向的研究;张丽敏同学将踏入上海大学的校门,在核科学材料领域继续探索。这一份份突破与进步,离不开学子端正的科研态度和导师的悉心指导,更体现了学院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及相关学科实力的提升。
科技报国 用智慧奉献青春
“当代青年,要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在开学典礼上,有这样一句话在王国涛的心里扎下了根。作为学院第一届研究生毕业生,他已成功入职“国家核电”旗下国核电站运行服务技术公司,投身了中国核电事业。
作为山东省唯一涉核类省级专业特色学院,学院始终牢记服务地方发展的初心使命,以核能为载体,培养面向国家战略和地方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人才。学院2024届研究生就业领域涉及前沿装备制造、特种铸造、芯片开发等,就业单位包括中央管理企业、地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等,其中不乏“大厂”身影。
除王国涛同学外,魏然风同学入职全球领先的铝车轮和铝制底盘零部件供应单位“中信集团”旗下中信戴卡,投身绿色产业发展,为“中国制造”贡献力量。闫计文同学入职世界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之一的中芯国际,专注研究突破“卡脖子”技术,为科技发展贡献属于烟大学子的智慧。此外,毕业生就业还涉及正海磁材、国科中子能(青岛)研究院等优秀企业、科研院所。
“硕”果累累 直挂云帆远航
“在学院获得的累累‘硕’果,离不开学院提供的支持和老师们的指导。”谈及自己科研路上的动力,卢金鹏感叹道。研究生三年期间,他成功发表了论文8篇,申请专利6项。
科研是知识最好的舞台。学院始终致力为研究生搭建科研平台,2024届研究生科研成绩优异,三年期间成果丰硕。16名同学获得过研究生学业奖学金,2名同学获得“优秀研究生”称号,共发表论文54篇,专利10余项,SCI一区论文共7篇,刘强同学发表SCI一区论文3篇。
革故鼎新、激扬创新。在冶金科技竞赛、中国大学生材料热处理大赛及和挑战杯等创新竞赛中,他们同样表现优异,尽展风采。王禄同学两次获得山东省“核+X”创意大赛三等奖,2023年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级一等奖。
坚定理想信念,为前行之路亮起明灯。学院始终重视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引导学院研究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研究生毕业生党员比例达41.2%,他们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参与实验室维护、迁院仪式等志愿服务活动当中,参与的山东省思政短视频获省三等奖。
积极构建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平台,2022年11月成立核装备与核工程学院研究生会,充分发挥学院与研究生之间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期间组织研究生参与了学院五周年晚会、核文化节、研究生迎新等活动;与环材、精准及特里尔学院研究生举办研究生羽毛球联赛,进一步促进了各学院研究生之间的友好交流。多名同学荣获省优秀学生干部,校十大优秀学生、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干部等多项荣誉。
学院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坚持校地融合、产教融合,为烟台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