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装备与核工程学院成立于2018年7月,是山东省唯一涉核类省级专业特色学院。学院面向国家和地方核能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需求,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核为载体,致力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促进产学研用,实现校所城产深度融合发展。
学院开设核工程与核技术、金属材料工程、智能材料与结构3个本科专业,1个核能装备材料创新实验班,拥有核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能源与动力、材料与化工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任教师高级职称占比57%、博士学位占比95%,在校本科生900余人、硕士研究生100余人。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是山东省唯一的核工程类本科专业,所属核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山东省首个涉核类学科,致力于培养国家和地方核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能够胜任核能工程、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核电子仪器、核技术应用、医学物理等领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与韩国庆熙大学(2025年世界大学排名328位)开展本科双学位合作教育项目。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所属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山东省一流学科,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先后入选省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和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建设专业群,下设材料加工、表面工程、材料检测三个培养方向,致力于培养核电装备、海洋装备、航空航天和机械制造等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
智能材料与结构专业2020年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的新兴专业,为融合材料科学、人工智能、控制工程及力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工科专业。专业面向国家“智能制造”强国战略和山东省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需求,致力培养掌握智能材料与结构领域的基础理论、跨学科知识及工程实践能力,能从事智能材料与结构设计、工艺开发、系统集成及工程应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25年首次招生。
核能装备材料创新实验班,秉持“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聚焦核能装备材料领域的前沿技术突破与产业应用,致力培养掌握“核工程+材料科学+智能制造”交叉学科群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胜任核能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从事材料研究、工艺设计和性能评价等方面工作,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25年首次招生。
学院拥有山东省核电特种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高性能合金与核心部件制造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核能与储能关键材料特色实验室、烟台市先进核能材料与辐照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核电子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与相关企业建有山东省核电技术与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先进制动材料研发中心、电子束固化油墨与先进海洋涂料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满足学生培养及教师科研需要。建院以来,共承担国家级课题20项,省部级项目28项,省级人才/团队项目5项,企业合作项目70余项,项目总经费4000余万元,发表SCI收录论文215篇,授权专利33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承担山东省教学研究项目2项,山东省一流课程1门,山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1门,发表教研论文30余篇;学生科技创新氛围浓厚,学科竞赛累计获得国家级奖励60余项、省级奖励100余项。
学院始终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放在工作首位,与韩国庆熙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长效机制;立足校企合作办学特色,先后与20余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教师、学生实习实践提供保障。学院积极开展优良学风建设,毕业生考研率、就业率名列学校前茅,考研率40%左右(双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占比80%以上),就业率90%以上;注重加强文化建设,多措并举提升育人效果,与山东核电有限公司、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烟台市科技馆等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和志愿服务基地,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相关信息统计截止至2025年5月)